洪水退去时配资论坛交流,最狼狈的往往是那些死死抱着救生圈不肯撒手的人。
PART 1
洪水退去,救生圈成了最后的体面
“前千亿房企高管”——这七个字正在成为短视频、知识付费、行业论坛里最高频的标签。
当房地产行业从烈火烹油走向寒风凛冽,当曾经庞大的舰队一艘接一艘沉没或搁浅,无数人仓促跳船,却唯独放不下那块镀金的船板。
数据显示,2023年房地产从业人员数量较巅峰期锐减近40%。有人主动出走寻求新生,更多人被巨浪无情甩出赛道。转型大潮汹涌而来,真正能成功上岸者寥寥无几。
于是,“前千亿房企高管”这枚标签,被无数人紧紧攥在手里,仿佛这是他们穿越惊涛骇浪后,唯一能证明自己“曾经辉煌”的勋章。
PART 2
千亿是真的,高管是假的:一场集体幻觉
“千亿级房企”这块招牌,乍看之下确实硬气。
毕竟在行业烈火烹油的年代,年销售额破千亿的房企名单能排满三张A4纸。数字无法造假,它成了转型者最后的诚实底线。
然而问题就出在紧随其后的那两个字——“高管”。
这成了转型江湖里最灵活、最暧昧、最方便自我拔高的称谓。仿佛只要曾在千亿房企体系内任职,名片上就能自动镀上“高管”金边:
管过一两个项目的营销总监,摇身一变成了“前千亿房企高管”;
分管某区域策划条线的部门负责人,也坦然以此自居;
甚至某项目渠道总监,手下不过几条业务线、十来个兵,也赫然在直播间打上“高管”标签。留资翻倍,点击了解
“高管”二字,在集体怀旧与自我安慰的发酵下,迅速膨胀、贬值,最终沦为一场地产转型人之间心照不宣的“身份通货膨胀”。
若按每家千亿房企平均拥有100位总监级以上“高管”的保守估算,这个江湖里至少流通着近10000枚“前高管”勋章。
当人人都是“高管”,真正的价值早已被稀释得一文不值。
更讽刺的是,这个标签背后藏着一个无人敢深究的悖论:
既然曾是“千亿房企高管”,手握资源、洞悉大势、能力超群,为何最终没能拯救自己所在的巨轮,反而被时代的浪潮拍在了沙滩上?
这份被行业“优化”掉的履历,为何反而成了在新赛道招摇过市的资本?
这逻辑本身,就是转型路上最大的障碍。
PART 3
清零,才是转型者唯一的生路
转型,从来不是举着旧旗帜去攻打新山头。它意味着一次彻底的死亡与重生。
死死抱住“前千亿房企高管”的头衔不放,本质上是恐惧。
恐惧失去过往的身份认同,恐惧在新领域成为“无名小卒”,恐惧承认那个被行业淘汰的、不够完美的自己。
但真正的转型者,都明白一个残酷的真理:过去的辉煌,往往是未来最大的包袱。
我认识的老李,曾是某头部房企城市公司副总,管着上百亿货值的项目。行业下行后,他做过直播、搞过知识付费,名片上“前千亿房企高管”的字号又大又醒目,结果反响平平。后来他痛定思痛,把这标签彻底撕掉,沉入社区,开了一家主打“地产级品质管控”的家装小公司。从选材、施工到验收,他把地产那套精细化管理的逻辑用到极致。现在他的标签是“用工地标准搞装修的老李”,客户口口相传,生意日渐红火。他说:“放下那个‘总’字,脚踩在自家的工地上,心才真正踏实了。”戳这里,打造线上金牌销售员
还有曾经的王总,管过某房企华东大区营销。离开后,他尝试过各种“高管”人设的分享,收效甚微。后来他把自己锁在书房,把十几年地产营销的得失拆解、提炼,抛开宏大叙事,聚焦“如何快速建立客户信任”、“小预算如何做出大声量”等微小但普适的痛点。现在他在给中小企业和新消费品牌做顾问,名片上只印着“实战营销策略顾问老王”。他说:“以前总想告诉别人我管过多大的盘,现在只关心帮客户解决了多实在的问题。”
成功的转型者,都是敢于“自我碎纸机”的人。
把印着旧头衔的名片扔进去,把对过去身份的依恋粉碎掉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陌生的土壤里,重新长出属于自己的根系,汲取新的养分,塑造真正有价值、有辨识度的新IP。
转型的本质,不是身份平移,而是价值重构。
“前千亿房企高管”这袭华美的旧袍,穿在新世界的战场上,只会显得沉重而滑稽,它遮不住能力的短板,更撑不起未来的天空。
洪水已经退去,沙滩上只留下深浅不一的脚印。
真正有勇气的人,会选择脱下那身早已不合时宜的“高管”戏服,赤脚踏入新的潮水,感受它的温度与力量。
与其在“前高管”的标签下顾影自怜,不如在“现创业者”、“现服务者”、“现深耕者”的身份中,重新定义自己的名字。
放下,不是否定过去,而是为了更有力地拥抱未来。当你的新名片上印着的是你实实在在创造的价值,而非一个虚幻的光环时,你才算是真正上了岸。
来源:深度地产,本文已获授权,对原作者表示感谢!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